找到相关内容7699篇,用时15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范古农答:第六与前五识均通三性,唯三性中无记性有无覆有覆别,故明昱法师有四性。然则第六识通三性者,是否为善恶与有覆无记。(意根为有覆)而前五识通三性者,是否为善恶与无覆无记性。(第八识以前五根为相分故)。

    问:第六与前五识均通三性,唯三性中无记性有无覆有覆别,故明昱法师有四性。然则第六识通三性者,是否为善恶与有覆无记。(意根为有覆)而前五识通三性者,是否为善恶与无覆无记性。(第八识以前五根为相分故)。   范古农答:三性无记,即对善恶而言。有覆无覆,为染净二法别。七识未转时,总是染法。故此无记应通有覆。第八相分,是五根非五识。勿相涉也。

    范古农

    |范古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534812709.html
  • 范古农答:业到底可不可以转?

    范古农答:不定业可转。故云亦由心转。然定业,乃事后评判词,非事前可以断定也。故克实而言,业无有不可转耳。但缘不具足,致不及转,遂成定来矣。

    范古农

    因果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8/09/19103329382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真如与妄想是同时具足,或有先后,请慈悲开示!

    ,若先有真如而后有妄想,岂不是成佛还会变成众生吗?若成佛还会变成众生,就是真如先于妄想,但事实上,成佛不可能再变为众生,是故,不得真如先于妄想。   若言妄想先于真如,这更是无稽谈,...应该是真如与妄想是不可思议的共存,不可言及先后,二者非二性非一性,亦非一二性俱,若能正见如是,依此而勤修,必得道果,与诸佛无异。 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3461012245.html
  • 范古农答:定业不可转移,何以又云业由心造,亦由心转。

    问:定业不可转移,何以又云业由心造,亦由心转。   范古农答:不定业可转。故云亦由心转。然定业,乃事后评判词,非事前可以断定也。故克实而言,业无有不可转耳。但缘不具足,致不及转,遂成定来矣。

    范古农

    |范古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390812676.html
  • 问:人死了为什么又称为“往生”?

    广义而言:受生三界六道及往生净土者,都可称为“往生”。至弥陀净土盛行以后,则称:去娑婆世界,往弥陀如来极乐净土,谓往;化生于净土七宝莲华中,谓生。所以佛教徒称人死为“往生”,是含有祝福亡者往生善处的意味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61277724.html
  • 范古农答:教乘法数九数内,佛有九恼中,有释尊[乞食罗伐城,忽有木枪并前,佛知定业,展足受刺]一节。据此佛尚不能出乎定业之外。何以袁了凡四训立命篇。[极善人,数固拘他不定,极恶人,数亦拘他不定。]然则佛尚不能称极善人乎。

    问:教乘法数九数内,佛有九恼中,有释尊[乞食罗伐城,忽有木枪并前,佛知定业,展足受刺]一节。据此佛尚不能出乎定业之外。何以袁了凡四训立命篇。[极善人,数固拘他不定,极恶人,数亦拘他不定。]然则佛尚不能称极善人乎。   范古农答:极善的业,必得乐果。极恶的业,必得苦果。此即定业。至因此乐果,改变同时的苦果,亦正是此苦果因,其业力不强故。准此则于定业,有何矛盾。至佛所受苦,正见

    范古农

    |范古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452612691.html
  • 李炳南答:常有人谈人畜死去一生了结,并无有地狱轮回事,这无非是昔人传说,倘确有地狱轮回,自古至今有何人见得探到证?(李俊)

    问:常有人谈人畜死去一生了结,并无有地狱轮回事,这无非是昔人传说,倘确有地狱轮回,自古至今有何人见得探到证?(李俊)   李炳南答:佛事理,多在体验,有非探讨及化验所能得出。如我昨夜有梦,我知我确非虚构,而他人实无法探讨化验。故以现比二量求不出者,只可信仰人格而遵圣言量,考地狱实载佛经,宜相信也。如必自己亲身经历,方能相信,我即可不信世有美国,他人虽曾去游,我实未去,故不信也

    李炳南

    |析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2183713031.html
  • 茶禅一味辨

    自己心中感喟耳。  而我感喟,说来只不过是一句话,这就是:我以为咱们中国人未免太过自作多情!  譬如,就拿日本禅道所宣扬的那种“茶禅一味”来说罢。  此原是由来于中国。据考,那是我国宋代茶道大师遗下的一则茶道格言。诚然,中国本是茶的宗主国,世界茶道文化的发祥地。因而历来对于茶的讴歌,确乎无微不至呢。我国的茶禅一味,其本义即在一味于茶,咏赞茶味乃大千世界至味也,茶味神圣也。无怪乎在我国...

    凯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84143782.html
  • 陕西榆林举行“请万佛入万佛楼”

    万佛楼三百年前的盛况,增强榆林市古城六楼五牌坊的文化内涵,陕西榆林市政府及相关文物保护单位,对“万佛楼”进行整修,将榆林市民捐助的两千尊铜铸金佛请住万佛楼。  崔志仁,万佛楼的修复计划将按“《佛佛名经》里佛有一万一千一百位”请住佛像一万一千一百尊,使万佛楼名副其实。”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万佛楼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11/0638016318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。

      赵朴初答:根据佛制,剃发、染衣、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。剃发染衣的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,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。一般出家人也不留胡须,但我国有一部分僧人留须,他们认为出家时应剃须,此后可以留。南方国家的僧人则一律不留须。至于受戒并不需要在头顶上烧戒疤。除汉族外,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。这可能与《梵网经菩萨戒本》燃身供养有关。唐朝已有炼顶(以艾燃顶)的习俗,这个习俗形成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354910762.html